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68篇
  免费   3890篇
  国内免费   4585篇
化学   17519篇
晶体学   519篇
力学   1412篇
综合类   397篇
数学   2741篇
物理学   865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563篇
  2021年   716篇
  2020年   784篇
  2019年   809篇
  2018年   652篇
  2017年   770篇
  2016年   944篇
  2015年   1035篇
  2014年   1259篇
  2013年   1729篇
  2012年   1992篇
  2011年   2103篇
  2010年   1685篇
  2009年   1579篇
  2008年   1786篇
  2007年   1491篇
  2006年   1541篇
  2005年   1353篇
  2004年   1038篇
  2003年   861篇
  2002年   945篇
  2001年   794篇
  2000年   772篇
  1999年   583篇
  1998年   375篇
  1997年   337篇
  1996年   308篇
  1995年   292篇
  1994年   257篇
  1993年   239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172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128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86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6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梁子长  金亚秋 《物理学报》2003,52(2):247-255
将散射介质层在z轴方向划分成薄层,用薄层的一阶散射强度、Fourier变换和迭代方法求解散射介质整层的矢量辐射传输(VRT)方程的高阶散射解.该方法将一阶散射与高阶散射迭代结合起来,计算公式简明,可计算高阶迭代解,计算时间少.计算结果与一层均匀散射介质的VRT方程一阶Mueller矩阵解、半空间均匀散射介质二阶Mueller矩阵解、以及离散坐标-特征值特征矢量法的VRT热辐射的数值解作了全面的比较.提出并讨论了非均匀散射层主动与被动VRT方程的高阶解.本计算程序可以通用于非球形粒子多层结构及非均匀介质的散射和热辐射计算. 关键词: VRT方程 分层 迭代解  相似文献   
102.
介绍了一个电磁学黑匣子实验,对其作了具体的解答,并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且指出了此题的特点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3.
具有种内互惠作用的Lotka-Volterra互惠共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具有种内互惠作用的Lotka-Volterra互惠共存模型进行了完整的全局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在 1,10 -邻菲罗啉显色体系中 ,引入二阶导数光谱 -峰面积积分技术 ,建立了同时测定痕量铁 ( )和钴 ( )的新方法。该法可有效消除共存离子的干扰 ,提高了准确度和灵敏度。对铁和钴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 εFe5 .4 5× 10 6 L·mol-1·cm-1,εCo 1.1× 10 4 L· mol-1· cm-1;铁含量在 0 .0— 8.5 μg·m L-1,钴含量在 0 .0— 7.3μg· m L-1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可用于芦荟中铁和钴的同时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5.
互补型自适应滤波器在心磁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心磁信号从干扰噪声中加以提取并有效地消除噪声干扰是心磁信号处理中尤为重要的环节 .从改进算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互补型自适应滤波器结构以实现心磁信号的消噪处理.该滤波器针对心磁这类非平稳信号进行设计,有效地解决了常规自适应滤波器应用于心磁信号处理时收敛速度和稳态误差的矛盾.通过仿真实验和心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消除心磁信号的背景噪声和工频干扰噪声.同时该算法也可用于其他非平稳信号的消噪处理. 关键词: 自适应滤波 心磁图 最小均方误差  相似文献   
106.
In this paper we prove the following kind of unique continuation property. That is, the zero on each geodesic of the solution in a real analytic hypersurface for second order anisotropic hyperbolic systems with real analytic coefficients can be continued along this curve.

  相似文献   

107.
介绍了采用盘圈(DAW)加速结构在11.43GHz下研制的热阴极微波电子枪注入器,分析了注入器中DAW加速结构支撑杆对于微波特性的影响以及加速结构中的模式重叠问题. 针对该结构的强腔间耦合以及次临近耦合不能忽略的特点,对其调谐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该长腔链热阴极微波电子枪注入器的物理设计及粒子动力学计算结果,电子能量为5—6MeV,脉冲流强为40mA,电子束发射度为3.4πmm.mrad. 该微波电子枪的加工焊接已经完成,文中给出了其冷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8.
In this paper, we exhibit a unified treatment of the mixed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second order (in time) parabolic 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Banach spaces, whos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of a dynamical nature. Results regarding existence, uniqueness, continuous dependence (on initial data) and regularity of classical and strict solutions are established. Moreover, several examples are given as samples for possible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09.
用密度泛函B3LYP/ 6 3 1G(d)方法 ,对质子化丙酮分子团簇 (CH3COCH3) nH+ (n =1~ 7)弱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全自由度能量梯度优化 ,得到了该系列团簇的稳定结构及其对应的体系能量 .通过对构型的分析得出了质子化丙酮分子团簇 (CH3COCH3) nH+ (n =1~ 7)的生长规律 .计算了中性丙酮分子团簇体系的质子亲合能并总结出其变化趋势 .分析讨论了质子化团簇的红外振动光谱 ,发现质子化团簇的振动光谱普遍较中性环型团簇的振动光谱复杂 ,最强的振动峰来源于质子在溶剂壳中两个氧原子之间的振动 ,而且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羰基的伸缩振动峰的数目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110.
Mesoporous polymer microspheres with gold (Au) nanoparticles inside their pores were prepared considering their surface functionality and porosity. The Au/polymer composite microspheres prepared we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Au nanoparticles could be increased by imparting the pore structure and surface‐functional groups into the supporting polymer microspheres (in this study, poly (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co‐acrylonitrile) and poly (EGDMA‐co‐AN) system). Above all, from this study,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the porosity of the polymer microspher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and adsorption amount of face‐centered cubic (fcc) Au nanoparticles in the final products. 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 continuous adsorption of Au nanoparticles with the aid of the large surface area and surface interaction sites formed more favorably the Au/polymer composite microspheres. The BET measurements of Au/poly(EGDMA‐co‐AN) composite microspheres reveals that the adsorption of Au nanoparticles into the pores kept the pore structure intact and made it more porous.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42: 5627–5635,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